设置

关灯

番外 浅谈古代‘三兵制’(2) (2 / 5)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一场战斗,往往就是双方最核心的两三千亲兵在阵中拔刀舞枪地玩命,外面围着几万正兵举着兵器在那里呐喊吆喝……剩下的辅兵伸长脖子缩在最外圈看戏。

        什么十几万人马凑在一起你来我去的比划刀剑,那都是后人不着边际的YY……有工资社保的员工和只能分吃盒饭的临时工干起活来肯定不是一个路子。

        若是一方亲兵将另一方打崩,那胜利这方的正兵就会兴高采烈得举起刀枪加入战团,而失利那方的正兵立刻就扔下刀枪转身跑路。

        (为激发正兵的作战积极性,主帅规定正兵若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就可凭首级多寡换取规定数额的犒赏)

        至于辅兵连逃跑都懒得跑,直接往地上一跪就举手投降了……反正辅兵在哪一方都是干刷马扎营的活儿,胜利的一方会将对方的辅兵照单全收。

        在过去,一名作战的勇猛将军往往只率领两三百人就敢去袭击对方四五千人的辎重运输队,以此截断对方粮道。

        那当然了,三百亲兵的战斗力,岂是五千辅兵能比的?简直是一触即溃啊。

        常看军事类古典小说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点,每逢外敌入侵,防守一方总有人建议全军退守城郭,暂避对方锋芒。

        这有什么好避的?对方早晚会杀到城下找你决战,难不成在城里躲个五六七八天,对方阵营里的兵卒就会无缘无故地病死一大帮?

        前面说了,为了激励麾下士兵的战意,统军主帅准许士卒在战胜敌军之后,瓜分一部分战场缴获当自己的私房钱。

        自不必说,这瓜分缴获肯定是亲兵们拿大头,谁让人家厮杀最卖力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