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430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 (3 / 7)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其中最着名的一个工程,就是历史上前宋时期没能成功、而后世近代南水北调时得以成功的“汉水北连”运河方案。

        在南阳的方城垭口一带,挖通了桐柏山余脉的一块区域,把汉水的支流白河和北方汝颍经过叶县的一条支流连接起来。如此,作为长江支流的汉水的一部分支流水量,可以不往南流,而往北进入汝颍水系,稍微缓解一丁点河南地区的缺水。

        更关键的是打通了一条内河水运通道,让湖广的物资直接水路北上河南被打通。让湖广和四川的物资从此北上可以少往东绕一千多里水路,长远来看绝对能为国家的大范围物资调度运输节约巨大成本,是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儿。

        而这样一项工程,就是从小康十七年到二十年,四年的时间里,靠着几十万新增的想当徭役人口混口公粮吃的百姓,加上大明朝廷原本的攻城兵部队,集中力量修出来的。期间还克服了方城垭口的膨胀土地质问题,硬生生多挖了很多土方量,把这活儿干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远远不止一个,所以这四年里,大明内部的运输调度和道路条件,着实又浴火涅槃一样升级了一大台阶,为后续往西北前线集中调运军粮,降低了成本——

        毕竟原本情况下,四川和湖广的粮食要运到陕甘供西北军打仗,也得先顺着汉水、长江东下,到合肥才能转入淮河、再利用大运河体系转入黄河。四川是不可能直接走陆路栈道翻越秦岭的,那条路诸葛亮试过,损耗太大。走一万里水运的成本都不如翻越秦岭几百里的损耗大

        而现在,四川和湖广的粮食,就能省掉从襄阳到合肥的这一千多里水路,一往一返加起来算两倍,能省下两千八百里水运航程,这可都是成本。

        ……

        而除了这些交通基建设施的进步,大明这五年里还在其他科教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

        科技的发展,可是不会因为自然的灾害而拖延的,科研自有其节奏,只要基础经费够,科学家闲着也是闲着,总要弄点东西。

        而这五年里,罗伯特.胡克虽然没能把“瓦特蒸汽机”改良出来,那还差得太远。可其他周边小发明却没少搞——当然,是大明科学院和各大研究所、还有南大的诸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胡克单打独斗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